> 和平精英账号交易

火器时代

作者: 租号官方平台 2021-01-08 04:04:18 和平精英账号交易

在火器时代,盾为什么消失?

个人认为,在冷兵器时代,基本上就是近身白刃战,肉搏战。矛和盾是作为进攻和防守的兵器,是点和面的关系,盾能十分有效防护。

最初火器的特点是,散射,子弹是火药和铁砂子,击发出去后是一个面,这样看,盾的防护作用就减小了许多。加上战斗实效的提升,也就自然被淘汰了。

什么是火器时代?

(1)简而言之“冷兵器时代”就是指在战场上使用一切不与火药有关的白刃战兵器的时代。包括先秦时期至唐朝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时期,人们使用的木头骨头旧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等制成的兵器。(2)“火器时代”就是指当火药开始介入军事领域的时代。在欧洲的体现最为明显。13世纪时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远征欧洲,同时也把大炮的技术传到欧洲,而大炮又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国家机器——骑士,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从此欧洲大国一个接一个的开始接受“火器”;到15世纪是欧洲火器时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欧陆大国都装备上了新式火器;到18~19世纪欧洲的火器已经在所有国家中广泛使用并且得到更大的改进,由射程短.准星差的滑膛火器变成了射程远.准星高的线膛火器。(3)19世纪随着火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以及1840年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王朝战败,最后就连中国这个曾经世界的霸者在停止火器发展近100年后又开始开发火器之后,火器最终代替冷兵器主宰战场。(4)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后的辉煌——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第29军战士在白刃战中用来砍小日本的大刀

明朝到鸦片战争之前的火器发展水平究竟怎么样?

谢邀!正巧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拥有2000门火炮的大清朝,怎么就输了?》。今日,在这里重新发布,希望能够深度解答您的提问。

明朝末期,中国从西方引进了红夷大炮,到了清朝被改名“红衣大炮”,这种炮在清朝一直都在造,名字越来越好听,什么“神威大将军”“神武大将军”,重量越来越重,什么八千斤炮,一万斤炮,可火炮的性能却一代不如一代。

清军入关后,以红衣大炮破潼关,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即把炮口瞄向偏安一隅的南明。扬州之战,攻守双方都动用了火炮。清军以红衣大炮还击,扬州城墙崩陷失守,史可法阵亡,南明福王政权亦随之覆灭。

清军又先后在扬州、嘉定、江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屠城,而红衣大炮自是最大的“帮凶”。明亡后,明朝的火器大多被满清接收。

而满人的民族狭隘性和那种自诩优等民族的思想,让他们依然奉行“骑射乃满州根本”的祖训,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

太平军出广西,挖出当年吴三桂留下的火炮,已经在地下埋藏了两百年了,可用起来竟然比当时清军现役的火炮还好!为什么两百多年过去了,大清朝的火炮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不如明朝的呢?

满清虽然接手了明代留下的大量火器和部分工人,但没有继承多少明朝的火器技术。

明代火炮设计、开花炮弹制法及先进火炮制造工艺等都已失传。原因除了大量工匠被杀,还有几乎所有明代研究火器技术的书籍在文字狱中都被焚毁。

虽然清朝进行了大量仿制,盛极一时,但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几乎没有再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曾经辉煌过的中国古代火器在明朝灭亡的那一刻也同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火炮的制造工艺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

那么,满清的造炮手艺如何呢?请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民族英雄关天培的见闻:

在1835年,关天培为改善虎门炮台的防御态势,新造大炮四十门。在试放检验新炮性能时,竟然炸膛10们!另有5们新炮存在其他问题。关天培在检验炸裂的火炮史发现:

“碎铁渣滓过多,膛内高低不平,更有孔眼”,其中有一孔洞,能“贮水四碗”!这就是满清一代造炮的手艺!

鸦片战争爆发前,东南沿海地区为加强海防,按照祖宗的老法式赶造了一些大炮,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明显还不如乾隆、康熙时期。

然而,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

美国人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和弗兰克·萨奈罗在《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后来,清政府实在是被列强打痛了,开始建设新军、改良武器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相比,明明占据了“坚船利炮”的优势,到头来,还是给人家打得屁滚尿流。

如果很好的解决了您的问题,欢迎关注头条号“刀墓手札历史札”

帝国文明火器时代加什么好?

第一个英雄全加体质,主要拿来刷怪,尽快练级到80好升级到火器时代,第二个英雄全加统率,火器时代的士兵属性是和英雄统率相关的,当你全统英雄带着火枪火炮出门时,你就能真正体会火枪火炮的巨大威力了。装备的话主强头盔、上衣、裤子、武器。商人加载重吧,以后出一次门可以多运点沙丁鱼回来。主教加诋毁战兽就看你的战兽类型了

假如项羽有火器,他能打得过列强吗?

项羽不用火器也能打的过列强,而且列强会死的很难看,因为项羽对付这帮乌合之众,用活埋的方法就够了

所以看待问题,要找到根源所在。列强横行中国的时候,并不是列强手中的武器比中国先进多少,而是满清愚弄下的国人已经没有了抵抗精神和勇气。

当年,号称万国联军的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的时候,都武装到了牙齿,最后还不是被人民志愿军揍的满地找牙!所以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人,是灵活多变的战术应用,是整个国家视死如归的态度,是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气魄。而晚清暮色下的中国,只有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即面对外侮的时候,清政府苟且偷生、摇尾乞怜,老百姓则麻木不仁,甚至坐壁上观。

其实所谓的八国联军,听起来唬人,其实只是区区万数余人的纸老虎。但就是这么一小撮洋鬼子,可以在中国烧杀抢掠、肆意横行,如入无人之境,若大个中国还被搅的天翻地覆。我们不禁要问,根源在那里?还不是清政府软弱、怯懦,对老百姓横眉竖眼,对洋人点头哈腰。既然中国这么多宝贝没人看管,不抢白不抢,既然中国人这么好欺负,为什么要把中国人踩在脚下!记住,弱肉强食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如果让项羽用火器去打列强,那是对战神的一种侮辱,项羽杀死它们如同踩死一只蚂蚁、捏死一条臭虫那么容易。因为,项羽身经百战,知己知彼,自然不会去打无准备的仗,更不会正面去和列强冒险拼杀,而是会使入计策,或是找到其他克敌制胜的方法。

总之,人是活的,只要肯去想办法,办法就多的是。当然如果项羽使用火器的话,取胜会更容易,也许列强在倾刻间就能灰飞烟灭。但是这样的胜利没什么意思,因为在项羽心里,消灭列强应该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也是一种陶冶情操的小游戏。最终既要把它们彻底铲除掉,也要让它们体验到一种生不如死绝望,同时项羽自己也要获得一种为民族复仇的酣畅淋漓。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兵器发展是如何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火器时代的?

我国在北宋时期发明火药以后,就开始了火药的简单开发与使用,如类似于火器的投石机,铁蒺藜雷火球,用竹筒发射的突火枪。1126年,李纲在击退金国入侵的“东京保卫战“中,就曾使用了“飞云霹雳炮。在南宋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过程中也曾大量使用类似于地雷和火炮的军事装备。元朝也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在征伐日本和对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队都大量的使用了火器。明太祖朱元璋也十分重视火器的发展与使用,在当时121万的军队中有12一18万人在使用火器。

明帝国在进入永乐时期后,国力鼎盛,火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使用。1403一1419年,步军和水军开始大量的装备火器。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就出现了大量使用火器的舰船,如福船,蜈蚣船等等。永乐八年,成立的3600人编制的神机营每人都配备了火器,并且成立了400人管理的重火器部队。当时明帝国常备军装备的标准是:铣,刀牌占30%,弓箭占30%,火器占40%。

明帝国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曾说过:“海战的过程不过是大船胜小船,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

另一位抗倭名将戚继光也十分重视火器的使用,并且研制成功于实战的“自犯钢火轮”类似于今天的水雷。

万历年间的火器专家赵士祯著有《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并且研制成功“鹰扬炮“,“火箭溜““制电铳“,都投入到对倭寇的战斗中。明末军事家茅以升著有在清代乾隆年间遭遇到禁毁的《武备志》,本人也研制成功用于实战的铁壳地雷“混江龙”。

《中国,军事史,兵器卷》记载:明帝国后期的火炮,用精铁铸造,技术上接近西方,数量上稳居世界第一。舰船炮射程达4公里,野战炮射程达到10里。开始采用爆炸弹丸(开花弹),分装填药,后膛装填,有射程瞄准具等等。

明帝国是从建立到灭亡都十分注重火器开发,研制,与引进的王朝。

欧洲的火器发展史分为轻火器和重火器两个阶段。

一:轻火器发展进程。

15世纪时,欧洲的火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拥有更高精度和射程的火绳枪取代了火门枪。随着使用新式火枪的火枪手在军队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火器的使用己经对战争越来越重要。罗伯特.巴雷在1598年的军事论文《现代战争的理论和应用》中,”一位绅士”向“一位中尉”指出,过去,英国人是用长予而非枪炮完成伟业的。对此,那位上尉轻蔑地说: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自从火器出现以来,战争已经被改变太多了。

火门枪在开始的使用时是和传传统的弓弩混编一起用于散兵做战,随着威力更大,更加笨重的大型滑膛枪出现以后,火枪手单独作战时很容易受到攻击。西班牙人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在野战中结合防御地形或者地形作战,在察里诺拉战役(1503年)和帕维亚战役(1525年)中击败了骁勇善战的瑞士人。西班牙与此同时还将长予阵和火枪射手结合起来,组成了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阵。

西班牙实战中的方阵火枪手主要要有两种部署方式。

一:袖阵

此阵是最简单基础的火枪队形,由紧靠在长矛方阵两侧或四周的一到两列火枪手组成,他们是大方阵直接的火力来源,尤其是在防卫阵型侧翼时最为重要,使火枪手能最直接地受到长矛手的保护,因而西班人又称之为“卫阵“。

二:角阵。

角阵的情况要比袖阵复杂的多,它是由一定数量,一般为100人上下的火枪手排成小型方阵,部署在长矛方阵的阵角上,有时四个脚均带一个,有时则只部署前面的两个。在实战中,战斗中的角阵经常被派往距离主阵地一段距离,通常采用散兵的队形对敌人展开射击。遭遇直接攻击时再撒回主阵地。

荷兰的莫里斯亲王在研究古罗马的兵书《战术》上得到启发,引入了后转行进的经典战术,即连续数排火枪手按顺序前进,射击,后退,装填,形成连续不断的弹雨,这种排枪射击方法对军队的战术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达到了杀伤敌人更为有效的效果,因为军队线性排列可以在同一个地点部署更多的人教。

古斯塔夫继承了荷兰的战术思想后,明白了排枪和线式编队的全部潜力,他通过对火枪手的不断操练,滑膛枪手提高了装弹的速度,达到了只要6列队型就能达到连续不断的弹幕。同时还采用一种更致命的“双倍”射击,射手们密密麻麻排成3列,第一排跪着,第二排蹲着,第三排站着,以致于“在同一瞬间将更多的铅弹射进敌人的身体,因此也给敌人造成了更多的伤害与麻烦,因为一记持续漫长的雷霆之击要比十回断断续续的散弹使人更加恐惧害怕。瑞典战术的成功很快引来了效仿者,在吕岑战役中(1632年),天主教老兵一直忍到最后一句刻才下令齐射,结果把瑞典军队的前排一口气打垮。“

重火器的发展进程。

在1346年的克雷西战役中,英国人发射的大炮是为了吓退热那亚的弓弩手,因此,当时的火炮在战役中很少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查理大胆的改组炮兵以后,使用了更轻型的火炮以适应野战。穆尔腾会战中(1476)虽然最后遭到失败,但是也同时给瑞士人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在那个时代单纯依靠野战火炮的火力是不足以抵挡步兵进攻的。虽然如此,但是野战火炮在战役中己经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有时或许就能迫使对方发起违背本意的进攻,甚至达到了足以影响开始的战役行动。在16世纪两场相似的会战,弗洛登战役(1513年),或是拉文纳战役(1512年)那样。到了17世纪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较为激进地提高了炮兵的机动性,他将瑞典炮标准定为24磅,12磅,3磅三种口径,其中3磅炮本身连同炮架才重625磅,这种轻型炮可以随时移动,用途十分广泛,古斯塔夫给团一级别的进攻部队配了这种轻型炮,将炮兵和步兵结合起来。古斯塔夫对团属炮的发展使步兵作战对伴随炮的需求始终影响着军队的战术理论,编制和兵器的发展。

网站分类
火器时代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