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冲突号在哪里租

时间:2020-05-01 03:40:01 作者:租号谷

中国近几十年来有没有收回过有争议的领土?

关于划界,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吃了亏,其实,自新中国建国以后的历次划界基本都是中国放弃一部分争议地区(由别国实际控制)换取另一部分实际控制线以外的争议地区(由别国实际控制)。弃虚名,图实利。务实的中国无疑是占了便宜的。比如中缅、中哈、中塔及中俄的划界。

中缅划界情况:

1886年,中英关于缅甸条约中规定英国管理缅甸。 1884年,中英签定《中英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二十条附件》。1897年,中英签定《中缅条约附款十九条专条一条》,将尖高山以南中国云南与英属缅甸的边界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

1941年,正当中国因抗战急需打通经由缅甸的国际通道时,英国提出重划部分地段边界。国民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中英滇缅南段界务换文》,一般称为1941年线,此线将原来划定的部分段线作了有利于英国的修改。

1954年,缅甸政府向中国提出要讨论解决中国与缅甸的边界问题.

(一)谈判前情况:

1、1955年,中缅两国边防部队在黄果园发生冲突。黄果园在1941年线以西,属于缅甸地方,我解放军因追击国民党残余部队进驻到那里,越过了1941年线。

2、中国政府经过多方商讨与研究,认为1941年中英划定的中缅边界条约不能不承认,但该条约将我佤族居住地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一块划出,我佤族群众强烈要求收回。

3、北段未定界的片马、古浪、岗房地区一向属于中国,后被英国强占,1941年英国曾照会中国政府承认上述三地是中国属地,但企图出钱收买,被中国拒绝。

4、南段勐卯三角地向属中国,在英国吞并缅甸后,要修建缅北至八莫的公路,强行向中国政府“永租”该地,直到现在。

(二)中缅边界的解决办法:

除尖高山以北未划界按传统习惯线和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外,其它有争议地区作如下互谅互让的解决:中国收回片马、岗房、古浪和1941年划出的班洪、班老部落的辖地;将勐卯三角地取消永租划给缅甸。勐卯三角地是缅北交通枢纽,我若收回将使缅北交通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故留给缅甸以换回1941年划出的班洪、班老的辖地。

这个解决方案,不但公平合理,而且根据边界实际情况和照顾到各自的利益,缅甸方面表示同意。1960年,中缅双方根据上述精神签定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协定。

在具体勘界、划界工作中,按缅方建议,确定片马、古浪、岗房地区153平方公里归还中方。班洪、班老被1941年划出的辖区,按中方建议为189平方公里归还中方。勐卯三角地区确定为220平方公里,我方不予收回交给缅方。在1941年线上的骑线寨(就是界线通过一个村寨),为保持村寨的完整,分别划给中方缅方。

1960年10月,中缅两国政府正式签定了边界条约。

196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定了边界议定书。从而顺利完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这是一个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条约。

中哈划界情况:

苏联解体后,乌宗图什河源成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之间的争议地区,一九九六年七月四日中方和吉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中吉国界的协定》时,乌宗图什河源被作为中吉国界第7界点至第8界点未定界地区继续谈判。经过三年协商,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六日中吉两国在比什凯克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关于中吉国界的补充协定》,在该协定中双方对乌宗图什河源争议区进行了划分,根据协定,在全部2844平方公里争议地区中,东南部860 平方公里划归中方,占全部争议区30%。其余1984平方公里归吉方,占全部争议区70%。目前中吉双方已完成全部边界的勘界立碑工作,中国新版地图也对新边界进行了标示

中塔划界情况:

中塔两国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签署了《中塔国界协定》和《中塔国界补充协定》。根据上述协定规定,双方成立了联合勘界委员会,并于2006年至2008年开展了实地勘界立碑工作。中塔双方在平等、友好、互助的基础上,共同竖立界桩101棵,新划归中国领土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待2009年中塔双方首席代表确认后正式生效。

2008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政府代表在卡拉苏—阔勒买口岸共同为第83号、第84号界碑揭幕,标志着中塔勘界野外工作结束。

中俄划界情况:

2008年10月14日,中国和俄罗斯将在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界碑揭牌仪式”,标志着中俄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确定。

黑瞎子岛位于中俄边界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又称抚远三角洲,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等3个岛系组成,面积约327平方公里。根据2004年签署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归中国所有;大乌苏里斯基岛(黑瞎子岛)一分为二,靠近哈巴的一部分归俄罗斯所有,靠近中国一侧的一半岛屿则归中国所有。

罗马人撤出英国后英国经历了哪些时期?

公元1066年9月28日,威廉大公在英格兰南部登陆。他的远 征军在前一天下午,从法国的的圣瓦雷里-索姆[St. Valéry-sur-Somme]一带上 船。尽管从他的出发地到目的地佩文塞[Pevensey]只有60英里的距离,这次横渡 英吉利海峡的举动在航海史上仍然可算一次壮举。水手们借着轻微的顺风,通过 观星和经验确定航向--因为他们当时还没有罗盘,而且当天晚上没有月亮。在整 个船队的700艘船中,只损失了2艘,随军的占卜师就在其中一艘船上。对此,威 廉的看法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损失,因为他居然都没能预见自己的命运。 威廉在黑斯廷斯[Hastings]附近找到一处地方,命令全军在那里挖好壕沟,扎下 营来。 这时的哈罗德·古德文森还在北方。当他得知威廉入侵的消息后,不得不把 尚未从疲劳中恢复过来的侍卫们集结起来,全速赶往伦敦--这是他在两星期内第 二次长途奔袭了。沿途的民兵(fryd,特指英国民兵--译注)也不断地加入哈罗德 的队伍。侍卫们是挑选出来的战士,体格魁梧,孔武有力。他们身穿皮甲,里面 衬有铁制的环甲。他们的武器是沉重的战斧,高5英尺,要用双手才能挥动。相比 之下,民兵是一群未经训练的乌合之众,手里抓着的武器也是他们顺手拿来的-- 梭镖,短柄斧,弹弓,还有镰刀。队伍里的弓箭手少的可怜。哈罗德到达黑斯廷 斯以北的高地,并且在一座小山丘的顶上扎营,以保护自己的侧翼。然而哈罗德 的地利在很大程度上被他手下士兵的极度疲劳和组织涣散所削弱。 10月14日早晨,威廉向哈罗德发起进攻。当敌人来袭的警报传来,英格兰人 赶忙奔向自己的岗位,很快组织起了一面盾墙,侍卫在前,民兵在后。他们面前 的大地逐渐被身穿30磅重锁甲的敌方步兵占满。在自己的部队冲到半山腰的时候 ,威廉调整了阵形,把自己的步兵作为先头部队。被教皇祝福过的战旗飘扬在威 廉的头顶,威廉还把教皇所赐的圣物挂在脖子上,穿行于自己的部队中,不停地 发号施令。 后世对于这场战斗的详细描述出入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诺曼军队不 断地发起冲锋,萨克逊人则一直坚守自己的防线。战斗演变成了混乱的白刃战, 双方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当天下午,威廉组织诺曼骑兵对英格兰人的防线 发起一次冲击,结果被英格兰人击退,伤亡惨重。很多死伤骑兵留在战场上,他 们身上昂贵的全身甲吸引了英格兰人的注意。很多人冲上前去,抢夺这些铠甲。 英格兰军队顿时阵脚大乱。威廉没有放过这个战机。他命令自己的骑兵部队绕到 英格兰军防线后方,直接袭击其总部。很多人根据贝约壁挂上的描绘的场景认定 ,哈罗德因为被流矢射中眼睛而死去,不过看来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凶猛的诺 曼骑兵在进攻敌军总部时在数量上又占有优势,很快就攻破了对方的防御。哈罗 德和他的两位兄弟都死在诺曼骑士的手下。威廉后来下令在当地建一座教堂,祭 坛的位置就是哈罗德倒下的地方。这座教堂就是我们今天所知的记功寺[Battle Abbey]。 公元1066年10月14日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日子。这场战斗本身是势均力敌的, 胜利的天平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摆动,英格兰人只需要多一点点运气就可以获得胜 利。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哈罗德在黑斯廷斯获胜并且得以生还,后面的历史 会是什么样子。威廉显然只能放弃他的远征计划,退回法国。在接下来的一千年 里,也不太会有人再次尝试从海路入侵英格兰。英格兰将加强和斯 暗夏 维亚国 家的联系,而对欧洲大陆保持不信任态度--也许会比今天的不信任态度还要厉害 。本土的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持续发展下去。至于威廉 ,留在史册里的名字将不会是征服者威廉,而只能是杂种威廉。 但是历史事实并不容我们的假想。威廉不仅取得了黑斯廷斯一战的胜利,也 赢得了这场入侵英格兰的战争。当哈罗德和他的两个兄弟死去后,盎格鲁-萨克 逊人已经失去了对英格兰的领导权。在通向王冠的道路上,威廉已经没有任何有 威胁的障碍了。接下来的一切就都显得如此顺理成章。黑斯廷斯之战结束一个月 后,威廉进入伦敦。公元1066年圣诞节,他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新国王即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瓜分他的战利品--整个英格兰。他的信条只 有一个:英格兰全部的土地都归他所有。他也将土地分给自己的手下,作为他们 跟随自己的报酬,但是这种分封是以一种类似出租的形式完成的,如果这些臣下 死后没有直系继承人,王室就要将土地收回。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是当时最 标准的封建制国家。拥有大片采地的贵族--我们一般将他们称为男爵--又把自己 的土地按照同样的方式分封给自己的部下,当然也就把对国王的义务一并分配了 下去。在当时,必须听从国王号令的骑士有5000之多。为了加强他的统治,威廉 还下令在全国各地兴建城堡。 作为一个精明而贪婪的商人,威廉很想知道国家的经济情况。他于是下令对 全国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普查:不仅要清点人口,而且连每一头牛,每一口猪都要 登记在案。当时的英格兰人都不太能理解这一异乎寻常的举动,他们普遍认为, 所有登记的财产将来都会被征税,而威廉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对他们课以重 税。因此在普查过程中,反抗和谎报的情况比比皆是,对此威廉以严刑峻法予以 平息。严厉的审讯手段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圣经里描述的末日审判,因此这次普 查的报告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末日裁判书》[Domesday Book],并且这个名字一直 流传至今。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份报告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这次征服彻底改变了英格兰的社会结构。原来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几乎彻 底的消失无踪,大多沦为平民。到公元1087年,在英格兰定居的诺曼人和法国人 已经达到二十万,而在他们治下的英格兰本土居民大约有一百万。这些外来人口 中有不少是喜好冒险的单身汉。他们在英格兰定居以后,娶了当地的女子,他们 的子女说起英语来要比法语流利得多。 威廉的铁腕统治给整个英格兰带来了安宁和秩序。一位带着黄金的姑娘可以 孤身一人,安全地穿越英格兰全境。当时的人们这样说道。但是威廉的几个继承 人都软弱无能,在他们统治下,整个英格兰陷于一片混乱。农田里颗粒无收。在 大海上耕作的结果或许还会好些,因为大地整个都毁坏了。人们公开声称,基督 和圣徒们都睡着了。 公元1154年,安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二世即位,他的父亲是安茹侯爵乔 佛瑞·不兰他日奈[Geoffery Plantagent, Count of Anjou]。(王朝的名字来自 Geoffery的封地。另外,由于Geoffery喜欢以孔雀花作为自己的装饰,因此这个 王朝在历史上又称为孔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但是很少按照姓氏 称为不兰他日奈王朝。--译注)亨利体形健壮,四肢有力,头颅大而圆,脖子很 短。他可以流利的说好几种语言,同时他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记忆力--对于见过 的人和事几乎过目不忘。 在他的有力统治下,英格兰得以再次繁荣起来。他统治的年代造就了快乐的 英格兰[Anglia plena jocis]一词。乡间出现了星罗棋布的石制城堡和开满鲜花 的溪畔小村,这种景致直到今天都没有多大的变化。在坎特伯雷[Canterbury]、 伊利[Ely]、牛津[Oxford]等城市出现了大型教堂。贸易和城镇的数量都在不断增 加。公元1176年,第一座横跨泰晤士河的石桥-- 敦桥开始动工兴建。为了能够 顺利安放桥墩,必须暂时用围堰把泰晤士河的河水分流,这在当时也可算是一件 工程上的大事。 亨利最伟大的成就在于他奠定了习惯法的基础--习惯法是后世英国式自由和 有限王权体制的基石。习惯法以惯例为准则,并且适用于全国各地。早期法庭判 断当事人是否有罪的方法是各种试炼或是当事人之间的决斗,这些方法得出的结 果往往与事实证据背道而驰,其荒唐和不公平之处越发明显。亨利于是提出了用 以取代传统的一种制度--陪审团制度。一些负责任的公民(也就是陪审员[juror], 它的拉丁文[jurati]原意是发誓的人--译注)被召集到法庭上,他们首先必 须宣誓不说假话。他们的作用可以是就某人的错误行径向法庭提起诉讼,此时他 们的地位相当于近世的大陪审团;他们也可以在法庭上作为专家证人,此时他们 的地位相当于小陪审团。陪审员们做出决定的最终依据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 不是在法庭上出示的那些证据,但是陪审员们的判决也就是法庭的判决。 亨利一心要在全国建立一套通行的司法制度,而当时的英国教会有一套自己 的司法体系,用来管理所有的神职人员,因此亨利和教会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冲突。当时,一个人只要大声读出《圣经》中的某些章节,就可以证明自己是一 个只受教会法律约束的神职人员。公元1164年,亨利颁布了《克拉朗顿宪法》 [Constitutions of Claredon],限制了教会法庭的司法权限。 当时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Thomas à Becket]是亨利以前的游伴。 他一开始在《克拉朗顿宪法》上签了字,但是后来又竭力批判它。他声称教会的 一切神职人员都应不应该被判死刑--即使是那些犯下谋杀罪的也不例外。这种要 求恐怕是连教皇都不敢提出的。在和大主教争执了好几年之后,亨利终于忍无可 忍,有一天在皇宫里发牢骚道:怎么我提拔的个个都是些动作迟钝的混蛋!难道 就没有一个人去帮我处理一下那个吵吵闹闹的小牧师吗?他的四位骑士对这个暗 示心领神会,立刻骑马前往坎特伯雷,找到了正在教堂里的贝克,把他砍倒在圣 母玛利亚的礼拜室门前。当其他的僧侣们准备装殓他的时候,他们在他的僧袍下 发现了一件被彻底蠹坏的衬衫--这足以说明他的人品之高尚。在他死后两年,他 被封为圣人,他的圣陵成为教徒朝圣的中心之一。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来此 朝圣,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虔诚之心比起当年来要差很多。

在亨利的统治时期,爱尔兰开始了被英格兰统治的漫长历史。事情的起因是 一位爱尔兰部落酋长请求英格兰人出兵帮他对付他的敌人。一队盎格鲁-诺曼骑 士响应了他的呼吁,帮助他镇压了他的敌人,后来顺便把这个胡涂酋长也消灭了 。亨利不能容忍这样一个新王国的出现,于是出兵爱尔兰,击败了当地人和后来 去的盎格鲁-诺曼人。他下令在这片土地上到处修建重兵守卫的高塔,英格兰的 贵族们就在塔里俯视着自己治下的平民。很多这种高塔一直保存至今,不时提醒 着爱尔兰人,他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漫长的臣服。 亨利和法国的关系非常复杂。在亨利执政期间,法国的国王正在不断加强王 权,扩张领土。他们派 送鼗 ,发展商业,并且鼓励兴建城镇。一种基于共同民 族的法兰西民族主义情绪开始逐渐形成。英格兰国王亨利继承了法国的安茹地区 ,同时还是诺曼底公爵,因此从名义上讲,他还是一个隶属于法国国王的侍臣。 当时的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Louis VII],他娶了艾奎丹[Aquitaine]领主艾 莉诺[Eleanor]为王后,艾莉诺的领地占据了法国西部和南部的大片区域。但是由 于艾莉诺一直没有为他生下后嗣,还对他不忠实,路易在1152年宣布和她离婚。 亨利二世抓住了这个机会,在两个月后迎娶艾莉诺为妻,同时也就把艾莉诺的领 地并入了英格兰的版图,把英格兰的疆界从佛兰德斯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 当然,作为这些土地的领主,亨利要承担向法国国王的一些封建义务,但是从实 力上来说,亨利无疑要比他名义上的宗主强大的多。 亨利和艾莉诺所生的儿子有四个活到了成年。长子亨利一开始被定为继承人 ,人称小国王[Young King]。但是这个儿子是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和一帮强盗 路匪混在一起,甚至经常带领他们抢劫修道院里的圣器。公元1183年,他在极度 贫穷中死去,据说连帮他送葬的都是些饿得奄奄一息的人。亨利和艾莉诺的次子 娶了布列塔尼的女继承人为妻,但是在婚后不久去世。 他们的第三个儿子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ed],亦称犹豫王 [Richard the Yea-and-Nay]在公元1189年登基为英格兰国王。他并不喜欢英格 兰,一生也只去过两次英格兰:一次是他自己的加冕大典,一次是为了征募军费 。他曾经这样说过:只要有人出价,我可以把伦敦都卖掉。理查是个典型的浪 漫主义英雄人物,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兼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和工程师。 他参加了解放圣地的十字军,亲自率军围困并攻克了要塞阿克[Acre],但是并没 能攻占耶路撒冷。在回国途中,他的船只在亚得里亚海沉没,他只得改走陆路, 结果在经过奥地利的时候被德国皇帝亨利六世[Henry VI]抓住,并且以他为人质 ,向英格兰勒索赎金。他的对头,法国国王菲利普和他的弟弟约翰[John]都希望 理查最好被无限期的扣押下去,但是在艾莉诺的组织之下,英格兰作出很大的努 力,筹足了亨利六世开出的赎金金额(正是在这次筹款的过程中,英格兰把原本 的人头税制度改为了不动产税)。在被关押了将近一年以后,理查得以被释放。 他马上就投入了一场和菲利普·奥古斯塔的战争之中,结果在公元1099年死于箭 伤。他死后,他的弟弟约翰即位。 约翰王在英国历史和文学里经常是一个被谴责的对象。但是公允而论,他也 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他算得头脑清楚,偶尔也还大方而仁慈。但是他极不可靠, 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气而变得极端残暴。他还一直带有一种病态的疲劳,总是 神魂不安,经常巡游于他的72座城堡和众多的打猎行馆之间。他的随从队伍里有 一位专门负责弄干他的湿衣服,还有上百条猎狗和负责照料它们的人。另外还有 一队洗衣妇--或许她们还兼作约翰的床伴。 即位后不久,约翰就和他名义上的宗主菲利普·奥古斯塔发生争执,并且最 终导致了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菲利普取得了胜利,把约翰在法国北部和西部的大 片领土并入了法国的疆域。这一结果对于法国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的政治地 位从此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对于英国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坏事,因为从此英国国 王不再受制于他在法国的利益,英国这个岛国从此得以走上一条独立发展之路。 这时候的罗马教皇是著名的英诺森三世[Innocent III],他一心要恢复教皇 的地位,要在精神和尘世两方面都凌驾于世俗君主之上。为此,约翰和英诺森彻 底闹翻。英诺森发下敕令,禁止在英格兰的一切圣礼,并且宣布臣民向约翰效忠的任何誓言都已经被免除。对此约翰予以反击,没收了国内一切神职机构的财产 ,并且彻底接管这些机构--他的这些行为为后来的亨利八世[Henry VIII]彻底和 罗马教廷决裂开了先河。最后英诺森威胁说要组织一次由菲利普·奥古斯塔领导 的,讨伐约翰的十字军,约翰才被迫同意妥协。公元1213年,他将整个英格兰作 为封地献给伟大的使徒后人[Apostolic See],并且允诺每年缴纳1000银马克 [silver mark]的岁金。教皇于是又把英格兰返还给约翰,这样约翰就成了教皇的 侍臣。不过这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很久。

? 约翰在战争和外交上的双重失利引发了英格兰贵族们长期压抑的反抗情绪。 贵族们将约翰召集到 晤士河畔的尼米德[Runnymede](位于温莎[Windsor]下 游),并且要求他在一份保证贵族自由和权利的宪章上签字。约翰一开始极不情 愿,但是,到了公元1215年6月15日,他还是不得不把国玺盖在了这份宪章上。这 份宪章被后世称为大宪章[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 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是明确领主治下的贵族所应有的权利--基本上还是一份保 守的文件。但是为了争取其他利益集团的支持,贵族们在起草大宪章的时候,在 其中加入了很多条款,保护教会、城市、商人、威尔士人甚至苏格兰国王的权益 。大宪章废除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杂税,并且要求国王做出以下的声明:若非根据 本国法律且经由与自己同等身份之人的合法审判,任何自由人均不得遭逮捕、监 禁和流放,亦不得被剥夺其权利、财产和地位。这段话在法律的发展史上具有里 程碑式的意义。同样重要的一条条款则是要求国王在开征新税之前,必须召集贵 族会议并取得贵族的同意。 大宪章因此成为一个近乎神圣的标志,今天仍然在警卫的看护下让公众参观 。大宪章被看作不列颠式自由的一个标志和人们要求自由和独立的一个宣言。这 些影响恐怕就是当初的起草者们所始料未及的了。 围绕着大宪章,约翰王和他的贵族们争斗了一年多,最后在公元1216年去世 ,算是摆脱了这个问题。他的儿子亨利三世[Henry III]继位。亨利三世是个喜好 和平的人物,嗜好建筑和艺术鉴赏。在亨利三世56年的统治下,英格兰的宪政体 制(这个名词神圣得近于神秘了)得以进一步发展。国王作出保证,大宪章的所 有条款都得到会被彻底执行。同时,另外一条条款加入了大宪章:国王本人必须 受制于国家的法律。大委员会[Great Council](也就是贵族委员会)掌握的权 力逐渐扩大,最终成为国会[Parliament]。在国会里,贵族和教会的代表可以自 由的讨论和检查国王提出的各项主张。公元1258年,国会通过了《牛津条例》 [Provisions of Oxford],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的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大权。 公元1272年,长腿爱德华一世[Edward I, Longshanks]继位。爱德华是 一位相当不错的国王,还是一位勇武虔诚的骑士和十字军战士。他一生遵守一个 信条:忠于真实[Pactum serva],这个信条后来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在他统治 期间,整个英格兰完全纳入了习惯法的体制下,由皇家法庭作为最高主管。他组 建了一个类似于近代内阁的小型委员会,作为国王施政的咨询机构,并且协助政 府的运作。爱德华和国会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为国会提供了一个发表不同意 见的论坛,结果是国会对于他提出的金钱和军队上的要求表现得非常合作。在 1295年的国会--我们今天把这届国会称为模范国会[Model Parliament]--上, 爱德华不仅邀请了所有的贵族出席,还从每个郡邀请了两名骑士,从每个市镇邀 请了两名代表,还有下级神职人员的代表。用他的话来说quot;触及所有人的决定必 须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这类人后来仍然经常参与讨论,逐渐获得了对于国家经济 的控制权,最终演变为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公元1277年,爱德华率领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进攻威尔士。威尔士很快战败 ,从此接受英格兰的统治。今天,威尔士的独立性除了英格兰王储的封号威尔士 王子,以及威尔士人对英格兰人根深蒂固的怨恨之外,已经所剩无几了。与此同 时,独立的苏格兰王国正陷于无政府状态之中。公元1290年,爱德华被邀请为苏 格兰王座的12位竞争者做出仲裁。他的决定没有被采纳,内战于是爆发。爱德华 攻入苏格兰,在那里扶植了一个自己的政府。在法国的支持下,苏格兰人进行了 多年的反抗,为首的是他们的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和罗伯特 ·布鲁斯[Robert Bruce]。经过漫长而血腥的战斗,公元1314年,苏格兰人在班 诺克本[Bannockburn]打败了入侵的英格兰人。苏格兰的独立从此又保持了三个世 纪之久。

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我早在80年代就发现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与纳西族的阿注婚类似)很有特色,并初步判断这种婚俗不是本民族固有的,但自己一直没有时间去调查。2000年,我让一位硕士研究生去调查,调查结果证明了自己的假说,并写出硕士论文。

所谓“有代表性”,就是说该地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典型。例如,1983年我在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又称图瓦人)时,选择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村作调查,因为该村在中俄边界上的原始森林之中,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保留了较为典型的图瓦语和图瓦人的生活习俗。1993年,我们选择新疆北部地区的富蕴县作为哈萨克族的调查点,也是考虑到该县较有代表性,较为典型,一是哈萨克族人口占60%以上,以牧为主,传统文化保留较多。而且又是矿产十分丰富的地区。该县名称“富蕴”就是因为蕴藏丰富矿产资源而得名。

所谓“有特殊关系”的社区,也就是有自己的亲戚或好朋友居住的村庄,亲戚或朋友对你准确了解社区的情况大有帮助。1883年我到新疆白哈巴调查时,不仅该村较为典型,而且还有一个新认识的朋友(新疆阿尔泰中学教师)住在该村。我们到该村后,住到他家里,对我的调查帮助很大。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该选择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后确定。

2、熟悉调查点情况。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口、历史、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和地方志资料。

中国各民族、各地区有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或田野调查资料,这是与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和民族学所研究的对象大不相同的地方。调查的重点,在于收集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或者从别人没有调查研究过的方面进行调查。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资料,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一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来熟悉当地情况,浪费大量的时间;二则可能会把别人早就调查和发表过的材料当作新材料。只有在调查前就熟悉该民族和该地的习俗和文化,才有可能收集到新的、别人没有发现过的材料。另外,如果对所调查的民族情况知之甚少,也得不到当地人的尊重和欢迎,甚至可能会瞧不起你,因而也就得不到他们的密切配合,或者对你的访问随便敷衍了事。只有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较深入的了解,才有可能进行深入的调查。我在新疆哈萨克族地区调查时,调查前把哈萨克族的部落系谱背得滚瓜烂熟,到调查点后,倒背如流,使当地哈萨克族干部和群众十分惊讶,并受到热情接待,收集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集的资料将是残缺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到了所调查的县、乡,必须与当地各级政府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有些调查者,不到当地政府部门报到,喜欢找熟人或认识的人,直接进入乡村。我认为,应该先走正道,正道走不通再走旁道,再找熟人。如果进入调查点后不与当地地方政府联系,一旦出了事当地政府不负责任。

到民族地区更要依靠当地政府,特别是在地域辽阔的新疆、西藏等,一个县相当于内地的半个省,交通十分不便,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地方不通客车,如果没有当地政府的配合,调查十分困难。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大调查,主要依靠当地民族事务委员会。因此,前辈民族学研究者都喜欢找民委帮助解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我在新疆的调查经验是最好找政府办、党办,两办有权有钱有车,能对下级发号施令,下级不敢不从命。而现在的县市地方民委都是老弱病残(新疆县级民委是如此),无权无车,即使给你开介绍信,地方政府也不会听民委的。我在新疆作过多次调查,主要依靠县政府办公室和乡政府。每到一地,总是先找县政府办公室,想方设法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如此,办起事来会很顺利,他们会很好地安排住宿,安排车辆,并发函给调查点认真接待。

2、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

我在新疆调查期间,到达县镇或乡后,首先查档案、户口和有关统计资料,掌握调查点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到村或寨调查。这对于全面了解调查点大有好处,在没有正式调查之前便掌握了调查点的户数、人口、收入、民族成分等。如果具体社区调查点尚未选定,可征求当地政府的意见。

3、选好居住地。

各地、各民族风俗不同,应视具体情况和调查者本人的情况而定。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大调查,一般都是住在当地人家庭中,实行三同,即同食、同住、同劳动。西方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住在当地人家中的不多,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新几内亚东北约一百英里的特里布里恩德(Trobriand)群岛时,他在这个岛上的一个村子里单独搭了一个帐篷居住。柏尔图和柏尔图夫人(Pelto and Pelto)1973年研究了51个人类学家田野调查之后,发现他们在田野作业期间,大多是租当地社区的房子或公寓居住。

选择居住地,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有利于调查,有助于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住在文化水平较高、对当地社会和文化十分熟悉的家庭中是较理想的。我在新疆调查哈萨克族和蒙古族时,大部分时间住在当地人家中。二是考虑安全因素,尤其是未婚女子,更要考虑人身安全。三是考虑当地的派系关系,如果该村有两个对立的派别,而且关系较紧张,最好不要住在当地人家中,以保持中立,否则会影响调查的顺利进行。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脏,即不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不要怕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这是最一般的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种方式并不是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是“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设计,我认为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有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多问同样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较多,后者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一位研究生在2000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们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他,甚至连他丈夫在外包二奶、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知道很多,但他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去有没有这种习俗。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答案。

6、要倾听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或没有人了解过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资料很少,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地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人调查的其它地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983年在新疆北部调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南瑞丽县调查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有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再去调查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解的程度而定。

察隅简介

内容摘要]门巴族和珞巴族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近代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与殖民主义扩张势力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保卫祖国西南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的反抗侵略的斗争史,无疑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门巴族;珞巴族;近代;反侵略斗争

[中国图书分类号]K2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4)-04-009-0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辽阔的疆土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56个兄弟民族共同开拓、缔造和创建的。在祖国漫长的开疆拓上的建设史和近现代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斗争史上,中华各民族不分大小和强弱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门巴族和珞巴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两个少数民族,其族称从藏文记载的历史看已有1000多年。门巴族居住的地域称为“门隅”,珞巴族居住的地域称为“珞瑜”。门隅和珞瑜毗邻,门隅在西,珞瑜在东,都位于我国西藏东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门隅和珞瑜北依藏区,西接不丹,东临察隅,南抵布拉马普特拉河北缘和印度阿萨姆平原,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从遥远的古代起,门巴族和珞巴族就繁衍生息于此。

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都是世代生活于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远自遥远的古代,他们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联系。大量的神话传说、考古材料和文献史料都记载了他们交往联系的悠久历史,揭示出他们之间唇齿相依、血脉相连的密切联系。门隅、珞瑜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自吐蕃王朝将门隅和珞瑜纳入其管辖范围以来,藏、门、珞各族人民便管理、开发和守卫着这块土地。之后,西藏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和完善对门、珞地区的治理。特别是进入17世纪以后,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西藏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强对门、珞地区的政治、文化控制。西藏地方政府在门、珞地区设置各级行政机构,推行各种差税制度,强化封建农奴制统治,对门隅、珞瑜以及下察隅行使有效的管辖权。

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全球扩张,殖民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向中国。

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以东印度公司为大本营,打着传教和通商的幌子,从两条战线对我国进行侵略:一条从东南沿海入手,以觊觎我国长江流域的广大市场;一条从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进发,企图打开西藏市场,进而从西路进窥四川、青海等地。西藏东南部的门隅、珞瑜和察隅是从印度进入藏区直抵四川和青海的便捷路径,自然成为殖民主义势力侵略的目标。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以武力打开东南沿海大门,开始了对我国的野蛮侵略。在西南地区,英国殖民主义者首先对喜马拉雅山脉诸山国进行渗透和侵略,先后侵略和控制了尼泊尔、锡金和不丹。这样,西藏完全暴露在侵略者的面前,侵略者为日后武装入侵西藏扫清了外围屏障。英国侵略者于1888年和1904年对西藏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给西藏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门隅紧临不丹东部;门隅、珞瑜和察隅以南则是阿萨姆平原地区,原由缅甸的一个土王统治。1826年,英国吞并了阿萨姆。此后,英国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对我国门隅、珞瑜和察隅地区的蚕食和入侵。从此,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开始了长达100多年的反抗外敌渗透和入侵的斗争。

19世纪初叶,英国殖民主义者以探险、传教等名义,不断派遣特务到珞瑜地区收集情报,为武装入侵做准备。珞巴族人民坚决抵制,严禁殖民主义者进入他们的住地,将偷偷潜入的特务驱逐出境。这些没有得逞的侵略者竟诬蔑珞巴族人民为“阿波尔”(意为野蛮的、未开化的人)。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珞巴族人民长达10多年的反抗英国殖民者“阿波尔征讨”的斗争,是珞巴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篇章。

珞瑜地区在雅鲁藏布江以西至西巴霞曲以东的广大地域,居住着珞巴族的巴达姆、民荣等许多部落。历史上,珞巴族的许多部落自古就在雅鲁藏布江、丹龙曲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交汇处淘金和捕鱼。英国殖民者吞并阿萨姆后,曾多次派人进入珞巴族居住的地区,以寻找通往藏区的商道,但遭到珞巴族各部落的抵制和拒绝。其后,英国人通过挑拨珞巴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从珞巴族米里人的淘金者手中获取利益。1848年,珞巴族杜巴人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抓走了英国雇佣的部分淘金者,英国驻阿萨姆政治专员维特茨上尉带领士兵闯入杜巴山区,强逼放人。入侵者的专横和侵略行径激怒了珞巴族人民,他们夜晚袭击了入侵者,而英国侵略者则进行了疯狂报复,焚烧了杜巴人的村庄。从此,珞巴族武装反抗侵略者的斗争愈演愈烈。1858年3月,英国殖民者派出100多人的军队武装进犯,珞巴族各部落利用喜马拉雅山区高山峡谷的有利地形进行顽强抵抗,击毙了侵略军的1名军官和10名士兵,使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要战斗”,最后只得撤回。珞巴族人民反侵略斗争所取得的胜利鼓舞和激励了人们的斗志。1859年1月,英殖民当局调遣集结了由海军、炮兵和轻步兵3个兵种共370多人组成的“征讨军”,携带榴弹炮等先进武器,再次大规模武装进犯珞巴族山区。英勇的珞巴族人民用弓箭、长刀同侵略者浴血奋战。1月26日,敌军夜袭民荣部落的帕西村,村民用大圆木修筑了11道栅拦阻击敌人的进攻。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帕西村村民顽强地坚守了一天一夜,使敌人付出惨重代价后才占领了该村。附近的京空村也经过惨烈的战斗后才陷落。①

1893年11月,珞巴族巴达姆部落伏击了入侵的英国巡逻队。为了报复,英国殖民当局派出了500多人的军队前去镇压。巴达姆部落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毫不畏惧,他们用传统的通讯方式——刻木传檄:在木片上刻划外敌将入侵的标志,在木片的两端绑上红羊毛和白羊毛,红色表示坚决抵抗,白色表示绝不投降,传令各氏族和晓谕邻近部落,做好迎敌准备,决心与敌人血战到底。

1894年1月,英军开始进攻巴达姆部落波米尔村。英勇机智的珞巴族人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主动撤离了筑有坚固工事、竹签遍布的波米尔村,使敌人产生珞巴族不堪一击和害怕的错觉,并迫使英军派兵把守以分散兵力。当敌军主力继续深入进抵达布木克村时,遭到了珞巴族群众的猛烈抵抗。人们早已筑起了一道1600多米长的坚固圆木围拦,其坚固程度连山炮也难摧毁。在通往村庄的山道小径等必经之路上,人们到处设置竹签陷阱、地弩毒箭,令侵略者心惊胆颤。珞巴族群众用弓箭、长刀等落后武器,同装备精良的侵略者浴血奋战。经过极为惨烈的拼杀争夺,英军以死伤30人的代价才攻入达布木克村。西鲁克和西普两村亦使英军伤亡8人才陷入敌手。

3个村寨相继失守后,为了麻痹敌人,巴达姆部落巴杜等村的村民假装屈服归顺,派人为英军充当民工。当大批英军继续进发,将大量军需物品留放在波达克又仅留驻数十人的军队守护时,巴杜村的珞巴族群众见报仇雪恨的机会已到,派出一批英勇善战的部落战士,身藏大刀,装扮成搬运给养的民工进入营地,趁敌不备突然抽出大刀,喊杀声骤起,将留守营地的35名英军全部消灭。继续前进的英军亦受到珞巴族其他氏族的顽强抵抗。人们砍断藤桥,堵塞道路,设置陷阱,用毒箭射杀敌人,使侵略者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当他们撤回波达克营地时,才发现营地早被摧毁,尸横遍野,只得仓皇败逃。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以死伤近百人的惨重代价结束了这次“征剿”。②

珞巴族巴达姆等部落的这次武装抗击入侵者的斗争,给了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为了迫使珞巴族人民屈服,英国殖民者改武装进犯为经济封锁,他们封锁了雅鲁藏布江左岸的广大边界线,企图切断巴达姆部落同其他部落的经济联系。侵略者又一次打错了如意算盘。珞巴族各部落人民唇齿相依,同藏族人民更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英军长期封锁,但从藏区和其他部落来的大量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达与英军对峙的边境部落和村寨,给珞巴族人民的抗击入侵的斗争以有力的支援。

在珞巴族人民顽强抵抗外敌入侵的同时,门巴族人民也开展着如火如茶的抗击英国殖民者渗透和侵略的斗争。

1844年,英印总督派驻印东北边境代办詹金斯少校压服6名门巴族头人,强行租借门隅的吉惹巴惹地方,迫使门巴族放弃对概里巴拉山口以南的管辖,每年仅向门隅地方当局付当地税收的三分之一,即5000卢比租金。③

英帝国主义强行租借门隅部分地区,引起门巴族群众的强烈不满,埋下了反抗斗争的火种。19世纪40~50年代,英国殖民主义势力又采用挑拨和拉拢等手段,唆使协饶札巴等人背叛祖国,逃往印度,还窝藏了协饶札巴等叛逃者。清朝中央政府命令驻藏大臣穆腾额和西藏地方政府派兵讨伐,这便是近代门巴族抗英斗争中影响很大的“协饶札巴事件”。

协饶札巴,原是达旺寺上层喇嘛,由达旺寺札仓委派任达隆宗宗本。因与拉涅东顿阿旺益西有矛盾,致使群众被分成两派,造成该地的混乱。西藏地方政府派人调解,协饶札巴不听,竟逃往门隅东部擅自执掌该地政教大权,又与英国人暗中勾结,妄图在色拉山以南的达隆宗、德让宗等地制造分裂。藏政府派噶伦夏札•旺曲杰布以及错那宗本阿王•阿旺朗杰和戴夺结顿珠等率兵讨伐。协饶札巴事先得到第穆呼图克图“暗地通信,并付给护身衣物”④掠取1852年间从英印当局取回的5000卢比租金,逃往印度投靠英国人。咸丰皇帝下谕:“仍著查拿在逃之协饶札巴务获,照例治罪。”⑤

根据清朝中央政府的命令,驻藏大臣派遣一名粮员,与达赖派出的台吉夏札•旺曲杰波和戴白玛占堆率兵到边界,通知英印官员,要求引渡协饶札巴。与此同时视察了边界,认定中印边界在概里巴拉山口以南吉惹巴惹南端的乌达古里一带。为纪念此次行动,将该地命名为“安办达赖”。⑥此外,又派遣干练的官吏和士兵留驻达隆宗和达旺,以防不测。门巴族群众在这一斗争中毫不犹豫地表达出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服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决心。⑦

协饶札巴在英国人的支持下,拒不归顺。钦差代表及西藏地方政府官员与英方几经谈判,英方借口“彼国规矩”,“凡身犯死罪逃来者,例不交出。现已将该犯徙于远处监禁,决不在唐古特边界生事”。⑧又允诺每年照付5000卢比租金。该项租金,每年除上缴西藏地方政府522卢比外,其余由拉涅、达旺寺及地方头人留用。

清朝中央政府事后对查办西藏边界事务有功的官员分别给予奖励:“赏四品顶带前藏戴夺结顿珠、五品顶带错那营官期美夺结花翎,知县陈禾生等兰翎,余升叙有差”。⑨对参与叛乱者严惩不贷。撤除给协饶札巴通风报信的第穆呼图克图的“呼图克图”及“扎萨克”名号、官衔。⑩对与协饶札巴一案有关,而逃往布鲁克巴(不丹)的霍尔冲,彼方表示“情愿代捕交出。”[11]

门巴族人民对分裂和叛逃的卖国贼极为愤恨。当外逃的7名协饶札巴的同伙返回时被愤怒的门巴族群众杀死。1864年,一批门巴族群众奉达旺总管之命,秘密潜入协饶札巴住所,处决了分裂主义者、卖国贼协饶札巴。

“协饶札巴事件”以后,为抗击英帝的侵略阴谋,杜绝“协饶札巴事件”再次发生,门隅地区的僧俗头人和门巴族群众,曾于1853年向西藏错那宗政府递交保证书,保证不使边境主权落入英国殖民主义者手中。保证书写道:

……吉惹巴惹之土地、百姓从前由外国占据后,每年按规定收缴土地租金五千卢比,今后前去取款之人,绝不得有对利害不加思考,只图取款到手,而订立或答应具有非法内容之文件,照时方之意欲摆布等致使边界主权旁落,以及招致纷扰,而使汉藏长官增添麻烦之类事情发生,而应自重其事。[12]

这一保证书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疯狂推行的侵略政策。1865年,吉惹巴惹地方的门巴族群众不顾英国侵略者的直接威胁,向西藏地方政府保证:“现在固然是洋人时代,但我们绝不会抛弃祖宗借代的诺言,不论是对内对外的事务,决不负自己主仆的关系。任何情况下均将效忠,我老幼上下人等,全都一致,绝无一点泄气。”[13]

1872~1873年之交,英国企图通过划定所谓达旺与英境的边界协议,达到侵略中国门隅合法化的目的。1872年冬,英占达让区副专员郭惹亨少校,趁英方与不丹划界之机,也向当地门巴族头人提出划清达旺与英方的边界,当即遭到门巴族头人的坚决拒绝,表现出门巴族人民决不妥协的坚定的爱国精神。

面对英国殖民主义势力不断以探险、游历、考察等名义的渗透和侵略活动,西藏地方政府给门隅僧俗官员和民众下达了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的指令。藏历水马年(1882年),德让、达隆等宗宗本向西藏地方政府呈上了保证书,表示尊奉指令,严格执行。保证书内容如下:

水马年(1882年),

谨呈政教法王陛下,

下列署名人等,甘具保证书事:

按奉发来命令内称,由于各种外人不断无故进入我神圣领土,这时生活的影响是很不好的……时政教有所损害。如同以往各项令文,今后在你处地区,必须严格控制,不许一个外国人在任何时候,到我土地上经商、探险、游历,(此等事件)必须及时呈报,等因。奉此,我沿边各宗本及头人属下,均对此令彻底了解宣布,严格执行。今后不放各外国人进入我领土,并及时呈报。业已承担签认,永不违反。如有违反上述命令者,甘愿接受法王按政教法规所施之任何惩罚。此具永远信守,依次签名盖章如下:

德让宗本达扎各道及莱诺二人之印、

达隆宗本格罗桑及泽仁多杰二人之印、

达巴头人多杰滚布之印、

桑隆头人贡扎之印、

崩林头人绛村多杰之印、

莫道公众代表头人桑喀卓之印。[14]

1913~1914年,英国政府代表享利•麦克马洪在西姆拉会议上以讹诈和欺骗手段诱使夏扎•边觉多吉与其进行秘密交易,将门隅、珞瑜和下察隅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英印版图,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麦克马洪线”一出笼就遭到中国政府和西藏的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各族人民的坚决反对,他们始终不承认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因此,“麦克马洪线”始终未成为事实的边界线。

英殖民主义者侵略的野心仍然不死。他们先是假借考察、探险等名义加紧渗透,或是通过挑拨藏、门之间的民族关系扩大势力范围,但均被门、藏等各族人民所识破。1938年,英国派莱特富特上尉率领一支远征队于4月到达达旺侦察,立即遭到门巴族人民的坚决抵制,迫使英国远征队撤退。“当错那宗的西藏宗本和达旺寺的堪布把消息传到拉萨时,西藏人向驻拉萨的印度政府官员诺布顿珠提出了强烈抗议。诺布顿珠在九次拜会噶厦、三次拜会摄政之后报告:西藏人不愿承认‘红线’(即“麦克马洪线”—引者)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5]1944年初,急不可耐的英国侵略者竟公然武装侵入门隅德让宗。英国的侵略行径,当即遭到错那宗政府、“达旺住哲”和门巴族广大群众的激烈反对。英国派往门隅强占“麦克马洪线”以南中国领土的部落问题顾问米尔斯也不得不承认:“我们时这个地区的要求,遭到西藏凡俗的边疆官员和寺院的赋税征收者的极力反对。”[16]

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而独立。印度政府继承了英国政府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政策,企图把英国政府未实现的侵略计划加以实现。侵略者的野心不死,门巴族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则不止。1947年,在门隅接管英国侵略势力控制门隅色拉山以南的印军,下令不准色拉山以北的门巴族群众向西藏地方政府支差纳税,立刻遭到该地区群众的强烈反对。1951年2月7日,印军60人、背夫700人,在卡辛少校率领下,进驻门隅中心达旺。达旺僧俗群众自动集会,要求印军退出达旺,要求错那宗本收回门隅失地。错那宗政府当即向西藏地方政府报告了印军的侵占情况。西藏地方政府指示错那宗本:“印度政府官兵节节进逼,越境至我领土,这种伺机而发的武力强权行动,本来是非予以还击不可的……无论如何,此间将立即通过驻拉萨的印度政府代表向印度政府提出:在无可置疑地是西藏土地的门隅所属边境不得新生事端,进行霸占。”指示中并要错那宗继续在门隅地区“秉公持正、合理地征收差税,行使法律权力。”[17]

根据西藏地方政府的指示,错那宗政府和达旺寺管家坚持向门巴族百姓征收赋税,直至1953年才被迫中断。

近代以来,门巴族和珞巴族人民面对殖民主义扩张势力和外国侵略者时表现出了凛然正气和铮铮铁骨。他们不为侵略者的威胁、利诱和挑拨所动,发出了“我们绝不会抛弃祖宗世代的诺言……任何情况下均将效忠”的誓言。他们更不惧敌人的武装进犯,与侵略者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浴血抗争。门巴族和珞巴族虽然是居于边陲的两个弱小民族,但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责任编辑 保罗]

注释:

①参见《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534页。

②参见《烙巴族简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77页。

③参见《门巴族简史》,第36页;又见吕昭义:《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④《清代藏事辑要》(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61页。

⑤清文宗实录卷75,咸丰二年十一月甲寅条,参见《西藏研究》编辑部编辑《清实录藏族史料》(八),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83页。

⑥“安办达赖”也称作“昂巴达拉”、“阿马达拉”等。“安办”满语大臣之意;“达赖”蒙语大海之意。指驻藏大臣及达赖的代表曾到该地视察边界,留名以示重要,参见西藏自治区测绘局、西藏军区编《西藏地名资料简编》,1979年版,第289页。

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第99页。

⑧《清代藏事辑要》(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56页。

⑨清文宗实录卷89、100,咸丰三年三月癸酉条及七月丁已条,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八),第4190页。

⑩清文宗实录卷115,咸丰三年十二月癸未条,参见《清实录藏族史料》(九),第4216页。

[11]《清代藏事辑要》(一),第456页。

[12]这一保证书保存在错那宗本移交的文件中,转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第46页。

[13]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第46~47页。

[14]林田:《门域历史沿革及印度侵占经过》(内部资料)之“附件十”——(水马年德让、达隆等宗本所呈的保证书》。

[15]梅•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杜永彬译,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16]转引自《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页。

[1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员和印度政府官员关于边界问题的报告》,第103~104页。

[作者简介]陈立明,博士、教授,现任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系主任,主要从事门巴族、珞巴族历史文化研究。

[打印本稿][关闭窗口]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部落冲突号在哪里租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2145784@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梦幻租号去哪里

一、百度梦幻租号去哪里查询 梦幻租号去哪里百度关键词查询 编号 相关词 搜索量 相关结果 百度查询 优化价格 1 梦幻租号去哪里 96588 755.6万 百度梦幻租号去哪里 20.9元 2 有租 公众号 83692 1124.4万